用户登录 注册
您目前的位置:首页>活动动态
【全环境立德树人】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传承国粹润童心

2021年以来,荣成市依托“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”建设,创新劳动教育育人方式,通过开辟基地、创新课程和融入社区等方式,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,让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韵味“更浓厚”,健康中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。


如何推动劳动教育普遍化、浅表性向学校育人工作特色化、实用性转变,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机结合,荣成市坚持从建设好“三块基地”入手,全市45所中小学建立48个中医药工作坊、30个国药馆和30处中医药文化长廊,通过校内“一园、一室、一长廊”,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。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建立1处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;在荣成市中医院挂牌成立1处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,通过“线下体验+线上授课”结合的方式,引导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学习、继承和创新。在荣成北、中、西部3处挂牌成立了西洋参、天麻、丹参中医药种植加工基地,定期组织周边学校学生参加体验劳动,让他们了解区域特色中草药种植过程,宣传地方特色产业。



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,如何推动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深度融合?荣成市坚持试点先行,示范引领。“我校是第一批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。学校坚持从优化课程、师资保障和兴趣引领等方面入手,真正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抓实、抓细、抓牢。”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负责人说,学校坚持先行先试,不断摸索,逐步构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丰富的课程体系。如定期举办“节日里的中草药”“诗歌中的中草药意象”等知识竞赛、文艺创作大赛,深入开展“草木植物病因诊断”“智慧海绵生态城市”等活动;积极探索“中草药文明我传承”“近代历史上的药学家”等实践活动……学校先后与省药品食品职业学院、威海中草药职业学院、荣成市中医院等专业机构联动,通过邀请专家入校授课、教师跟岗培训和本土专家现场传授等方式,提升专业授课水平。同时,建立了“1+N”中医药师资队伍,即一名分管领导和多名兼职教师负责中医药课程开发。


同时,该校注重将特色活动做“足”做“亮”。学生根据兴趣爱好,选择中医药文化特色兴趣小组,包括以“中草药种植和使用” 为主题的“李时珍实践小组”,以“中医理论探索和研究”为主题的“孙思邈科研小组”,以“中医健身实践” 为主题的“华佗健身小组”……一到下午第四节活动课,整个校园中氤氲着浓浓的中草药气息。



“试点学校在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’课程探索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。其中,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2022年被推荐为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。”荣成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,“截至目前,8所试点学校已引领全市中小学开发了160多节中医药校本课程,配套制作了60多套科普视频,县域内资源可以共享。”
“若要小儿安,三分饥与寒;一把蔬菜一把豆,一个鸡蛋一点肉;鱼生火,肉生痰,萝卜白菜保平安。”荣成市幸福街小学礼堂里,四年级中医药经典诵读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。舞台上,学生们对中医药儿歌朗朗上口;舞台下,家委会成员连声喝彩。荣成市幸福街小学相关负责人说,诵唱儿歌只是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一种方式,“学生会利用‘一班一品’课程学习制作香囊、驱蚊香包;会给父母熬润肺粥、做山楂丸……”多样的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。


近年来,荣成市充分发挥45支“荣老师”志愿服务团队的作用,组织120名教师志愿者成立“社区中医药文化宣传队”,开展“中医药文化进万家”活动1600多场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活动,将中医药文化内涵、中医药治疗原理、中医药保健知识等校园学习成果,通过学生传播到每个家庭、每名家长,达到了“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”“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”的目标。


下一步,荣成市将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家庭,营造全社会信中医、爱中医、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。

图片

图片
编校:张静怡
审稿:杨青 安雨昕 毕春燕